一、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注意力发展
1岁幼儿注意看一个玩具仅能维持两秒。
2岁幼儿注意看一个玩具可维持 8 秒。
3~5 岁幼儿能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 岁幼儿看完节目能回忆重要情节。
5~6 岁幼儿能注意一个活动的时间大约是 7 分钟。
(二)记忆力的发展
2岁幼儿会认自己的家门 。
3~4 岁幼儿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
4岁幼儿能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
如将装有巧克力的盒子放到桌子一边,将装有卡片的 盒子放到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能力的发展
3岁幼儿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心理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行动是由他的内心支配的。
如,一个人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 岁幼儿往往不能将现时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区分开来。如,糖果盒是装糖果的,现在糖果 盒装了铅笔,会感到困惑。
4岁的幼儿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
幼儿经常同大人开玩笑,如故意改变放置物品的位置, 让大人找不到。
5 岁的幼儿已经懂得借用一些外部手段来帮助记忆。
如,怕妈妈忘记,将书放到显眼的地方。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部分
部分5岁幼儿能解决简单的类比推理任务。如,白钥匙经常配白色门。
部分5岁幼儿能通过大人暗示回忆听过的故事,联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类别关系的发展
1 岁多的幼儿已经发展了类别的概念,他们知道一个词代表一类事物。如,光管一灯,台灯—灯。
2~3 岁幼儿会唱 5 以内数。
3~4 幼儿能按基本类别分类。
4 岁幼儿能按棍子的长短顺序排列 3 个。
5 岁幼儿能按棍子的长短顺序排列 5 个以上。
(六)数概念的发展
2岁幼儿已有数量的模糊概念。如,大小、多少。
3 岁幼儿已能口头数 10 以内数,基数的认知优于序数。
4 岁幼儿能按数取物 5 以内(逐一点数取物)。
5 岁幼儿能按数取物 15 以内,能理解序数第十四,能按数量大小顺序排列不超过 5 个。
6岁儿童能按群计数(2个或 5个),基数和序数的认知基本一致。
(七)运算能力的发展
3.5 岁幼儿不懂得操作实物进行运算。
4岁幼儿一般能操作实物对5或10 以内的数进行加减运算(逐一计算)。幼儿数群概念还没发展出来,表现出“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5岁幼儿约有半数达到动作操作水平。
6岁儿童基本达到前运算或具体运算阶段。
(八)数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
3岁幼儿处于数概念的发生阶段,即对数量的感知阶段。
4~5 岁幼儿处于数概念的形成阶段,数词和物体数量建立联系阶段。
5岁以上儿童已经形成稳定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处于初级阶段。
(九)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
3岁幼儿已有了距离知觉:仅能辨别上下方位。能最先掌握的是拓扑学图形(即他们能分辨封闭图形和开放性图形)。
4岁幼儿能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能辨别前后方向。
5岁幼儿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
6岁儿童能将各种物品分解成几何图形及其组合。
7~8 岁儿童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边。
(十)对时间的认知发展
幼儿很早就能识别年龄大小,如2岁幼儿见到年老女性会叫“奶奶”,见到中年女性叫“阿姨”等。
3岁幼儿能识别不同年龄的人,如比本人大的叫“姐姐”“哥哥”。
5~6岁幼儿能正确掌握 一日时序:早晨、中午、晚上。6岁儿童能认识整点和半点。
(十一)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发展
3岁幼儿喜欢询问各种问题,已能将思维活动与外显行为相联系。
4~5岁幼儿因果关系的两个显著特点:即时性和缺乏中介性。
5岁幼儿将“想”看作具体的思维活动。
6岁儿童开始能利用空间距离的信息作归因判断。
现为广州越秀区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
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发育与康复分会第三届理事
儿童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委
广东省脑发育与脑病防治学会自闭症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专委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残康会儿童孤独症康复专委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曾海辉,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康复专业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获中、西医学双学位。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从事康复工作16年,擅长神经生理疗法、关节松动术、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针灸疗法治疗运动发育迟缓、脑瘫、智力低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等儿童脑病和神经科、骨科功能障碍。参加了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方案的研究”课题,主持广州市卫生局批准的“靳三针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
临床研究”课题。在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0多篇。
擅长神经生理疗法、关节松动术、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针灸疗法治疗运动发育迟缓、脑瘫、智力低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等儿童脑病和神经科、骨科功能障碍。
独创儿童孤独症主线式综合干预模式
被确认为广州市科学技术成果
儿童孤独症干预治疗模式特点:
1.以社会功能为主线,将社会功能发育顺序分为情绪调控、社会关注社会参照、意图理解、拓展想象、合作分享六个治疗阶段。
2.每个阶段又细分多个层次,先评估患儿所处功能层次,再制定相应的治疗目标。
3.治疗方法主要选择能提高社会功能的项目,如音乐治疗、PCI训练等。
4.同时设置语言、行为等辅助治疗线。
5.治疗重点突出,目标集中,按发育顺序循序渐进。
6.不同于拼版式多元模式的综合并列,该模式强调主线与辅线的有机结合
7.目标明确,内在逻辑性强,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8.通过抓住核心症状社会功能的改善,带动其他能力的进步。
9.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儿童孤独症治疗体系和科学的治疗思路。
10.整体来说,社会功能主线式模式更加系统、科学和针对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