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焦虑的家长向我们中心求助:
“我的孩子情绪一激动就会打自己,甚至咬自己的手,该怎么办?”
孩子的过激行为,特别是自伤行为,是让孤独症家庭极为头疼的问题。无论是攻击他人还是伤害自己,都会让家长陷入无助和痛苦之中。而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家长往往不知如何应对,既害怕孩子受伤,又希望能够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表达方式。
真实案例:源源的自伤行为
我们中心曾接触过许多有过激行为的孩子,其中一个叫源源的小男孩让我印象深刻。
源源在两岁时被诊断为中度孤独症,三岁开始接受康复训练,五岁时来到我们的机构。他在课堂上看起来很安静,但一旦遇到自己不擅长的内容,就会情绪失控,开始咬自己的手背。
他的手背因为长期啃咬,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色差,牙印深深地刻在皮肤上,看得让人心疼。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源源是家里的独子,家庭对他极为宠爱。因为康复训练需要陪读,前两年由奶奶负责接送和照顾。但由于奶奶教学辅导能力有限,遇到源源情绪波动时,只能先哄哄,哄不住时就会选择打骂。
这种方法并没有缓解源源的问题,反而让他的自伤行为愈发频繁。到了五岁,他已经习惯于用头撞墙、用力咬自己来释放情绪。一次情绪爆发时,他不停地撞墙,额头鼓起了大包,爸爸怎么拉也拉不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直到半小时后他才逐渐平复.
电影中的孤独症孩子:如何避免情绪失控?
2010年的电影《海洋天堂》讲述了一对父子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
大福(由文章饰演)在水族馆交了一个朋友玲玲。玲玲是一名马戏团小丑,平时总是带着几个小球练习。大福单纯地认为这些小球对玲玲至关重要,所以不愿意让别人拿走。
一次,马戏团的工作人员想要取回小球,大福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直接爆发情绪,狠狠地咬住了爸爸的肩膀不撒口。爸爸虽然疼得直冒汗,但依然温柔地抱住大福,耐心安抚他,直到他冷静下来。
这个场景让人动容,同时也引发思考:如果大福能学会更合适的沟通方式,是否能避免这样的情绪爆发?
为什么孤独症孩子会自伤?
行为是孩子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孤独症孩子,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迟缓,他们常常难以通过言语表达需求和情绪,因此会用某些行为来替代语言。
这些行为可能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会带来伤害。孩子情绪失控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四类:
1. 实物强化行为——“我想要某样东西”
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孩子提出需求被拒绝后,比如孩子想要玩具却被拒绝,于是通过哭闹或自伤行为来试图得到。
2. 注意力强化行为——“请关注我”
有的孩子希望得到关注,无论是正面的(表扬、陪伴)还是负面的(批评、责备),他们都会通过某些行为吸引大人的注意。
3. 逃避强化行为——“我不想做”
这种行为通常出现在孩子想要逃避某些任务或要求时,比如不想写作业、不想练习某项技能,于是通过发脾气或自伤来躲避。
4. 自我刺激行为——“我需要这种感觉”
一些孩子通过自伤行为来获得某种感觉,比如咬手背、撞墙等能给他们带来特定的感官刺激。
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自伤行为?
找到孩子自伤行为背后的功能后,我们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 如果孩子是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实物强化)
- 不要在孩子哭闹时妥协,否则会让他们误以为自伤能换来想要的东西。
- 通过合理的指令引导孩子,比如用替代方式表达需求,而不是用自伤来达到目的。
2. 如果孩子是为了吸引注意(注意力强化)
- 观察孩子独处的最长时间,在自伤行为发生前主动给予关注,比如和他们一起游戏、进行正面互动。
- 避免在孩子自伤时给予过多关注,减少无意中的强化。
3. 如果孩子是为了逃避任务(逃避强化)
- 评估任务难度,是否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
- 适当降低难度,增强辅助,逐步提高挑战。
- 让孩子学会适当表达不想做的需求,而不是用自伤来逃避。
4. 如果孩子是为了获得自我刺激(自我刺激行为)
- 给予替代性活动,比如手部按摩、挤压球、刷压力刷等感官刺激方法。
- 让孩子保持忙碌,减少空闲时间,降低自我刺激行为的发生频率。
关键在于耐心和坚持
自伤行为的干预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需要耐心,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度。
预防比干预更重要,家长可以:
- 移除可能引发情绪波动的因素。
- 设法提高孩子的沟通和应对能力。
- 通过训练,帮助孩子用适当方式表达需求和情绪。
当孩子出现过激行为时,家长不要惊慌,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坚持执行,问题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孩子也能学会更适合的表达方式。